郑老叟整理大龄岐黄学童2024年10月11日 10:06广东 [135] 伤寒六七日,结胸热实,脉沉而紧,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 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:病在表而下之,热入因作结胸。此不云下后,而云伤寒六七日,则是传里之实热也。沉为在里,紧为里实,以心下痛,按之实硬,是以为结胸,与大陷胸汤,以下结热。 卢之颐《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》:结胸未有不繇妄下而成。如伤寒六七日,过经不解,仍作再经,不因医下,致遽溺层胸者或有之,下之使致,此其常也。第风则动数,寒则沉紧,固不离本性之动定,然以堕溺转...
[135] 伤寒六七日,结胸热实,脉沉而紧,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
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:病在表而下之,热入因作结胸。此不云下后,而云伤寒六七日,则是传里之实热也。沉为在里,紧为里实,以心下痛,按之实硬,是以为结胸,与大陷胸汤,以下结热。
卢之颐《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》:结胸未有不繇妄下而成。如伤寒六七日,过经不解,仍作再经,不因医下,致遽溺层胸者或有之,下之使致,此其常也。第风则动数,寒则沉紧,固不离本性之动定,然以堕溺转深,则劲切转甚,亦效转索无恒,其脉如蛇耳。盖必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斯成大热,乃可投以陷胸,否则自我致寇,敬慎不败也。
柯琴《伤寒论注》:前条言病因与外症,此条言脉与内症。又当于热实二字着眼,六七日中,详辨结胸有热实,亦有寒实。太阳病误下,成热实结胸,外无大热,内有大热也。太阴病误下,成寒实结胸,胸中结硬,外内无热症也。沉为在里,紧则为寒,此正水结胸胁之脉。心下满痛,按之石硬,此正水结胸胁之症。然其脉其症,不异于寒实结胸。故必审其为病发于阳,误下热入所致,乃可用大陷胸汤,是谓治病必求其本耳。
尤怡《伤寒贯珠集》:邪气内结,既热且实,脉复沉紧,有似大承气证。然结在心下,而不在腹中,虽按之石硬而痛,亦是水食互结,与阳明之燥粪不同。故宜甘遂之破饮,而不宜积、朴之散气,如上条之说也。
陈修园《伤寒论浅注》:结胸亦有不因下而成者。伤寒六日,为一经已周。至七日,又当来复于太阳,不从表解,而结于胸,则伤寒之邪郁而为热实,其证重矣。又诊其脉沉而且紧,沉为在里,紧则为痛为实。今心下痛,按之如石之硬者,非他药所可攻,必以大陷胸主之。
此一节,言伤寒不因下而亦成结胸也。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:伤寒六七日后,结胸而膈热内实,心下满痛,按之如石之硬者,是真大陷胸证也。
结胸之脉,寸浮而关沉,后章寸脉浮,关脉沉,名曰结胸是也。脉沉而紧,指关上言,抵当汤证,脉微而沉,反不结胸,盖结胸之脉,关上必沉也。后章: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脉浮滑者,太阳病下之,脉浮者,必结胸也,皆指寸脉言。张志聪《伤寒论集注》:此节言寒邪入结于胸膈,不因下而成结胸者,亦大陷胸汤之所主也。伤寒六七日,太阳之气当来复于外,今结胸而热实,乃寒邪之热入结于内,故脉沉而紧,邪气内实,故心下痛而按之石鞕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
方有执《伤寒论条辨》:沉为里,紧为寒,结胸,故心下痛。热实,故石硬。方见上篇,盖证同也。
程应旄《伤寒论后条辨》:结胸一证,虽曰阳邪陷入,然“阴阳”二字从虚实寒热上区别,非从中风伤寒上区别。表热盛实转入胃府,则为阳明证,表热盛实,不转入胃府,而陷入膈,则为结胸证,故不必误下始成。伤寒六七日,有竟成结胸者,以热已成实,而填塞在胸也。脉沉紧,心下痛,按之石硬,知邪热聚于此一处矣。不因下而成结胸者,必其人胸有燥邪,以失汗而表邪合之遂成里实。此处之紧脉,以痛得之,不作寒断。
吴谦《医宗金鉴》:伤寒表不解,误下成痞,此其常也。伤寒或有因误下而成结胸者,乃其变也。今伤寒六七日,结胸不因误下而成此热实之证,若脉沉紧,里实脉也。心下痛,按之石硬,里实证也。此为脉病皆实,故以大陷胸汤主之也。
喻嘉言《尚论篇》:伤寒误下,虽成痞,亦时有结胸之候。痞者,十之八九;结胸者,十之一二也。故次伤寒结胸于痞证之后。此条热实二字,形容结胸之状甚明,见邪热填实于胸间不散漫也。上条言寸脉浮,关脉沉,此言脉沉紧更明。盖紧脉有浮沉之别,浮紧主伤寒无汗,沉紧主伤寒结胸,与中风之阳邪结胸迥殊。此所以不言浮也,精矣精矣!
程知《伤寒经注》:表热盛实转入胃腑则为阳明证。表热盛实陷入于则为结胸证。故不必误下始成,必其人胸有燥邪,表复失汗遂得之,紧脉从痛得之。
汪琥《伤寒论辩证广注》:或问脉沉紧,焉知非寒实结胸?答曰:胸中者,阳气之所聚也。邪热当胸而结直至心下,石硬且痛,则脉不但沉紧,甚至有伏而不见者,乌可以脉沉紧为非热耶?大抵辨结胸之法,但当凭证最为有准。
邵仙根《伤寒指掌邵评》:此热实二字最宜着眼。热邪传里,填实胸中而内结,既热且实,脉浮沉紧,似是大承气症,然结在心下而不在腹中,虽按之石硬而痛,亦是水食互结于胸膈,与肠胃之燥粪迥别,故用大陷胸汤,硝黄以下其结热,甘遂以破其水饮也。
张锡驹《伤寒论直解》:此论伤寒不因下而亦成结胸也。伤寒六七日,一经已周,又当来复于太阳,不从表解而结于胸,则伤寒之邪郁而为热实矣。热实于内,故脉沉紧而心下痛,按之如石之硬也,故宜大陷胸汤主之。
魏荔彤《伤寒论本义》:太阳伤寒,阴邪也,六七日之久,表寒不解而内热大盛,于是寒邪能变热于里,在胃则传阳明,在胸则为结胸矣。······伤风为阳邪,表不解者,误下以苦寒而邪始结于胸,阳为阴所郁也。伤寒为阴邪,表不解者,其邪自能郁阳为害,结聚于胸,何用复藉苦寒之药性乎?此所以伤风之结胸必误下而成,而伤寒之结胸久至六七日,可以自成也。
王丙《伤寒论注》:此伤寒之变为结胸者,不因误下而来,乃传里之实热也。病过一经,不传阳明而结于胸,郁为为实热,脉之浮紧者变而沉紧,必身热而不恶寒,沉为在里,紧为水气,有心下痛按之石硬之证,主之以大陷胸汤无疑。
章楠《伤寒论本旨》:此即明不因误下而成结胸者,伤寒六七日,邪入于里,以其本有宿疾,故脉沉紧。此紧非寒,是痰涎与邪热胶结,故心下痛,按之石硬,当用大陷胸汤下之也。
唐容川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:热实二字,见另有寒实结胸,不在此例,详于下文,医者当细辨也。又凡紧脉,今法只断为寒,不知紧是绞结迫切之形,无论寒热,但是绞结迫切等证,皆能见此脉形,通考仲景脉法自见。
陈伯坛《读过伤寒论》:病发于阳,设非误下,何至结胸?病发于阴,即非误下,仍有结胸也。伤寒即发于阴也,阴进而阳退,特阴短于阳,六日当愈。若不愈而至七日,阳气愈退而愈缩,邪气必一步逼紧一步,酿成结胸者有之。然使寒实结胸,则实力尚柔,尽有拒之阳邪,压抑就衰之阳气,何待客气动膈而上,客热始贯膈而下乎?惟望脉不沉,拒力稍为活动,即沉而非紧,压力略为放松,就令心下痛亦微痛耳。奈何脉沉而紧,变见热实若寒实,热不浮而反沉,转移阳脉为阴脉,阳不缓而反紧,宜其无拒痛之能力,转从隐曲中逼出其痛,故但曰心下痛,不曰胸中痛。痛不可移矣,遑敢按之乎?特不能不按之者,缘硬处匪石而石硬,一若扪之有棱者然。亟欲手援阳气者,矜其溺而未拯也。何以本证独剧耶?为无因而结胸者加倍写法。大抵阳气不攻而自陷,必余邪之构陷日以深,按之以体察其病形,何异坠诸渊而加之石,纵诸壑而系以缰乎?即石硬可征明实邪之强硬,则太阳之无告,大可悲矣。大陷胸汤主之,先此能免下之早,过此又难免下之迟矣,医者其注意在伤寒六七日之顷乎。
陆渊雷《伤寒论今释》:此大陷胸汤之正证,不言误下,仲最亦知此病有原发者矣。六七日为少阳期,盖以胸膜病为少阳病也。病有水,故脉沉。心下痛,故脉紧。不按自痛,按之石硬,其证视前条稍重。
刘世祯《伤寒杂病论义疏》:上既举中风阳盛,误下邪陷之条,兹再示伤寒热实,蓄水内结之例。足发阳发阴之义,当从三阳三阴经界为释,非以中风伤寒分阴阳也。曰伤六七日,不言曾经误下,乃见证具结胸心下痛按之石硬之状,由其人素盛膈热(膈热,即心肺之热)且有蓄水,复加伤寒外感,玄府致封,水热交蒸,表闭里郁;迄热胜其赛,腠理外泄,而水热互结已搏聚于胸腹膈膜之间,所谓伤寒热实者,明结胸之候因热结而成实,不同寒凝结硬,积聚之变,其证得之急聚,由气郁化水,水结成饮,病成在数日之间,非如杂病之得以积渐。脉沉紧而实者,乃结涩坚束之象,实异里寒之紧。盖赛紧为小络闭缩,脉道外紧而中和;下证之沉紧,乃血气俱实,象布管中里泥砂,更入水之象。料度一差,生死立判。由此知结胸虽多由误下,然素有蓄饮多热之体,即不曾攻下,亦未尝不可邪结。教师于本条,但云结胸热实而不标医工下早者,正示学者病由体变之例,殆未可执一以类百也。
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:伤寒六七日,甫及一候,所谓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也。本寒郁于上,标热实于下,因病结胸。关上脉沉紧者,寒与热并居于中脘也。中脘气阻,故心以下痛。水气与热结而成痰,故按之石硬。但用硝、黄以去实热,甘遂以下湿痰,而结胸自愈。此证不由误下而成,治法与之相等,学者于此可以悟参变矣。
冉雪峰《冉注伤寒论》:此条合下两条,承上出方大陷胸汤条而言。乃推广大陷胸的病理,大陷胸的证象,大陷胸的脉象,大陷胸的疗法。直书结胸,不详下未下,是下而邪陷,可促成结胸,未下邪自陷,亦可成为结胸。意在言外,不必肯定如上文由下而来。发于阳,反下,因作结胸。发于阴,反下,因作痞。本条开始明冠伤寒二字, 伤寒论通例。概言外层,则曰太阳病,有关性质,则曰伤寒中风。寒为阴邪,本条伤寒亦成结胸。更不必肯定发阳成结胸,发阴亦可成结胸。学者须结合事实,整个贯通,毋得拘于一端的理解。再进一步言,素问“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。”又曰“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。”寒能化热。故后贤统谓伤寒为热病。太阳为寒水之经,故寒称太阳。与其称为发于阴,毋宁称为发于阳。条文伤寒六、七日,非始得可比,时已过经,寒尽化热。伤寒脉浮紧,陷里则浮变为沉,浮紧变为沉紧。上条有动数,有动数变迟,动数为拂郁于外。沉紧为绞结于内,恐人误认沉紧为寒,故明著热实以树之标。恐人误认热结未坚,故明著石鞕以昭之象。六、七日字,热实字,沉紧字,石鞕字,俱是大眼目,须各各嚼出精汁,不得滑山读过,由是观察,经论原自明白。而注家纷纷藉藉,各是其说。亦如上篇风伤卫,寒伤营,寒伤卫,风伤营。此下篇发于阴,发于阳,热成结胸,寒成虚痞。其实结胸荷无寒。何以白散用巴豆。病证苟无热。何以泻心用连岑。凡此均不可自通,甚谓通章不合仲景法,是必叔和之误,断摘章句,妄肆警谈。吾不为若辈借,不能不为天下后世患结胸者惜。所愿医林豪杰之士,对经论原文,再一穷研。
承淡安《伤寒论新注》:伤寒六七日,表证已无,热邪结实于胸中,脉不浮而只沉紧,为热邪纯结于里之候,故心下痛;结而且实,故按之石硬;亟宜荡其热而去其水,以大陷胸汤治之。
此条与下条,为表邪自陷于里之结胸,非由下而致者,总之,其病由转变而致,或误下而致,其已具结胸之症状者,概可以本方治之。有是证即用是方,以证为主,不以其原因而分也。苏世屏《伤寒论原文真义》:发于本阴之伤寒,谓之后经,已至六日,邪行经尽,其病当解而不解,至七日进入标阳所主之前经,虽不误下,乃标阳被邪压迫而内陷则成结胸,故不为寒实而为热实。邪已入里,则移脉浮紧于里,变为脉沉而紧,邪结膈中,故心下痛,上文有云:阳气内陷,心下因硬,故按之石硬者,以大陷汤主之。
大陷胸汤,即调胃承气汤,去甘草加甘遂,变更分两,与煎法而已。甘遂苦寒,为末生用,则生气纯全,其力峻锐,先破胸中水结;芒硝烊化,咸寒软坚,先通地道;大黄先煎,苦寒破积,取之殿后,以为扫荡,沿途无阻,则水饮从胸而直下,故曰得快利,水去则胸中不结,而阳气复返于外矣。诫曰:止后服,药病相当,恰可而止,过服则邪去而正亦受伤也,其慎重如此。陈逊斋《伤寒论改正并注》:热实结胸与寒实结胸,两相对待也。证为热实,无表证未罢也。无表证,故脉但沉紧而不浮。实邪结于胸中,故心下痛,如石硬。大陷胸汤解结荡实,故主之。
朱壶山《伤寒论通注》:此节是未下而成结胸者。伤寒六七日,又来复于太阳,不从汗解,内合阳明,胸为太阳、阳明所共主,又为大气所储藏,燥热相合,阻止大气之出入,不能运化,停而为水,水与火为有形之坚结,故胸中热实,心下拒痛,按之石硬。脉沉紧者,沉为在里而无表症,紧为弦之甚者。弦主痛,紧更主痛,不作寒论,故天彭以“绞急迫切”四字形容之。下早结胸者症之常,实热结胸者症之变,病因不同,治法则一,脉证相符,应主大陷肠汤。
包识生《伤寒论讲义》:伤寒六七日正值太阳主气之期,表邪伤里,结于胸中,而热已实者,为结胸之症已成也。脉沉而紧,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胸邪兼太阴也,太阴属脾居心下,故心下按之痛也。
此言结胸兼太阴之治法也。按伤寒结胸症,邪兼太阴,其脉沉紧,而心下痛。太阴为阴开,治亦以下达为主,顺其邪气之下趋而推之,其结即愈,虽属阴经,却与少、厥有异也。胡希恕《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》:本条及136条言结胸非皆得于误下,亦有自发。伤寒六七日,为由表传里或传半表半里之时,若人体本有水气,邪热内传与其相结,则发为结胸,既结胸又热实于里,病在里则脉沉,病实而脉紧,心下自觉疼痛,按之如石般坚硬,且疼痛更甚,说明除有结胸以外,里实证亦很明显,以大陷胸汤主之。
陈慎吾《伤寒论讲义》:伤寒至六七日为表邪传里之期。若其人水热结实于胸膈,虽不因下之早,亦成结胸。脉沉主内,紧主水。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水热结其处,大陷胸汤证也。
上条言脉迟,本条言脉沉紧,前条脉浮大者不可下,下之则死。可知结胸之脉不浮而沉矣。惟小陷胸汤之脉浮滑,其方非属下剂,乃和解之方也。倪海厦《人纪-伤寒论》:伤寒隔了一段时间以后,结胸热实,脉沉而紧,心下痛,这证并不是由误下而成的,本来这病人就是上热下寒,本来肺里面就很热,结果一得到伤寒,六七日没有好,为什么会结胸?因为伤寒,寒束在表面上,肺的热又不去掉,很热的时候,热会发散到四肢上去、结果寒去不掉,没有办法流汗,汗流不出来,热把汗推出汗腺,到了皮肤表面遇到寒,它又回头,又回到三焦里面,又跑回到胸里面来了,胸腔里面有痰有水有热结在里面,胃痛,大陷胸汤最重要的就是胃这地方按着硬邦邦的,就是痰,大便一通利,当场就软掉了。
刘渡舟《伤寒论诠解》:本条承上文仍论大结胸的证治。结胸证有三个主要症状,即本条所云:脉沉而紧,心下痛,按之石鞕,概括称之为“结胸三证”,犹如“麻黄八证”一样,是临床辨证的要点。伤寒时过六七日,虽未经误下,但治不及时,以致表邪内传入胸,形成“结胸热实”。“结胸”是言其病证,“热实”是言其病性,即热与水结,其病性属热、属实。验之脉诊,见沉而紧,沉脉候里且主水,紧脉为实又主痛,皆是热实结胸当见之脉。患者自觉心下疼痛,触按其病位,则有“石鞕”之感。石硬者,虽寓有夸张之意,但实指其上腹部腹肌紧张坚硬,其疼痛拒按自在言外。这一症状,常见于上腹部急性局限性腹膜炎的患者。以上的结胸主脉主证既具,则大陷胸汤势在必用。
通过学习本条“按之石鞕”一语,提醒医者临床凡诊治腹部疾患,包括现代医学所称急腹症在内,必须进行腹诊,亲手切按,以别病证。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是比较重视腹诊的,如所云“绕脐痛”,“心下痞鞕”,“痛不可近”等,皆是由切按而得知。这是祖国医学传统的诊查病证的方法之一,应当注意继承运用,不可轻视忽略。陈亦人《伤寒论译释》:病人平素内有水饮,表邪入里化热与之相结,也能形成结胸证,所谓热实,是指结胸证的性质,与下条的寒实结胸正好相对。
脉沉而紧,沉为邪在里,紧是邪结痛甚之征,128条云“寸脉浮,关脉沉”,134条云“脉浮而动数······医反下之,动数变迟”,本条云“脉沉而紧”,可见沉为结胸的主脉,但上两条均兼浮象,提示均为太阳表邪误下而成,邪可能尚未完全入里。本条未经误下,由于邪盛自传于里,热与水结,所以脉沉而紧。这里“迟”与“紧”都属于邪结,不可误认属寒。水与热搏结于胸脘,所以心下痛,按之石硬。结胸证既具,当然也应用大陷胸汤主治。本条明确提出“热实结胸”,可以肯定其脉证都是属热属实,而喻氏仍以沉紧主伤寒结胸,柯氏也认定紧则为寒,显然有悖于原意,也不符合临床实际。程氏指出“此处之紧脉以痛得之,不作寒断”,足以纠正喻、柯等主寒的错误。然而程氏将本证专责之胸有燥邪,丢开了水结,则又不如柯注水结胸胁说全面。如果是全因燥邪,怎么能用逐水荡实的大陷胸汤。李克绍《伤寒论讲义》:结胸证也有不由于下早而自然演变的,因为胸膈是太阳之气出入的道路,正气可由此而出,邪气亦可由此而陷。本证的心下痛,按之石硬,是热与水结于里的症状,沉主里,紧主痛,也是结胸的脉象,故以大陷胸汤主之。
本条应注意“热实”二字,因为大陷胸汤是荡热去实的峻剂,必须兼见舌燥、小便赤等热实症状,始可用之,如果不具备这些症状,就不一定 是实热结胸,大陷胸汤即不可轻用。128条说结胸是“寸脉浮”,本条是“脉沉紧”,这是因为误下邪陷和自然演变,二者在前期的病机略有不同的缘故。郝万山《伤寒论讲稿》:【134、135、136、137条合论】
本证成因:太阳病或少阳病误下,邪气入里化热,或太阳表邪入里化热,邪热与水饮结于胸膈腐腹。主症和病机:心下痛,按之石硬;或膈内拒痛;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 可近,这都是大结胸证的主要临床表现。水热互结,邪气盛实,气血遏阻,不通则痛。临床所见,疼痛拒按,压痛,反跳痛,肌紧张诸证皆会出现。短气,是水热邪气阻遏,胸中气机不畅的表现。烦躁,心中懊恼,是水热互结,郁热扰心所致。但头微汗出,为水热互结,郁热不得外越,故身无汗,但头为诸阳之会,阳热上蒸,则可见头部汗出。脉沉而紧,沉主病在里,紧主邪气实,又主疼痛。证属水热互结,治用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。可伴见的证候:第137条有不大便,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小有潮热等,这属 于阳明里实证。燥热结滞阳明则不大便。阳明燥热伤津则舌上燥而渴。由于阳明之热和糟粕相结,热邪内收内敛,因此在平常时间内表现不出明显的发热。但在日晡前后,太阳偏西,自然界阳气内收内合,而在生理上,阳明的阳气也是主合的,此时阳明的阳气得天时而旺,正邪斗争激烈,于是就表现了明显的发热。每日如此,有如江河湖海的涨潮退潮,发有定时,所以叫潮热。但本条言小有潮热,说明阳明的实热邪气并不严重。可见第137条是大结胸证伴有较轻的阳明腑实证。鉴别:湿热发黄证、大柴胡汤证、阳明腑实证皆可有胸膈脱腹的疼痛,故需和大陷胸汤证相鉴别。其中湿热发黄证的特征是:但头汗出,余处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身必发黄。这是由于湿热互结,热邪因受到湿邪的牵制,不得外越而为汗,故身无汗,但阳热上蒸,可以见到但头汗出;湿欲下泄,但因受到热邪的牵制,而不得下泄,故见小便不利;湿热瘀结体内,迫使胆液外泄,则身发黄色。大柴胡汤证则既有阳明热结在里之证,又有少阳往来寒热之特征。阳明腑实证则有不大便,舌上燥渴,日晡潮热的特点,虽有绕脐痛、腹满痛而拒按,但腹部无结胸证按之石硬的特征,如果兼有整个腹部硬满疼痛,按之石硬,则是兼有结胸证了,就要按照结胸证来治疗。本方为泻热逐水之峻剂。甘遂辛苦而寒,既能泻热,又能逐水,长于泻胸腹之积水。大黄、芒硝泻热荡实,与甘遂配合,共成泻热逐水的峻剂,能使水热 之结从大便泻出。因其泻下之力峻猛,稍过则易伤正,故方后注云:“得快利,止后服”。在煮本方的药物时,要注意各药的先后顺序:先煮大黄,去掉药滓,纳入芒硝,上火煮一两开,最后入甘遂末。因芒硝易溶于水,不需要多煮,甘遂泻下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,需要以末冲服,才能发挥药效,所以只能先煮大黄。本方泻下峻猛,应中病即止,不可过服,以免伤正。姜建国《伤寒论讲稿》:本条论述原发性结胸的辨证要点。结胸证的成因大致有两种,其一是误下热邪内陷,其二是表热自行内陷,后者就属于原发性结胸证。伤寒六七日,正好是一经的时间,病情容易发生变化。假设患者胸心下素有痰水表热自然入里之后,就形成了水热互结的结胸证。“热实”,讲的是病性;“心下痛,按之石硬”,讲的是主症;“脉沉而紧”,讲的是主脉。脉沉主里主水,脉紧主结主痛,再加上心下疼痛石硬,可以说从症到脉,都反映了结胸证“热实”的病机特征。
【疑难解析】
脉紧——变法辨证思维的问题:紧脉主寒是常法,仲师论述太阳伤寒证讲“脉阴阳俱紧”就是证明。但是作为一种紧实弹指、如转绳索的脉象,临床上主病,就不能够局限于寒,所以对于紧脉主寒应该活看,本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大结胸证是大热证,从病性的角度讲,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紧脉的。但是大结胸证又是一个大实证,更是一个以心下剧疼为特点的病证,邪气结得愈厉害,疼痛就愈严重,而脉搏就愈容易出现紧象。可见,不只是寒邪,邪结与疼痛,也是导致脉紧的因素。只是对于寒邪来讲,属于主病的变法而已。肖相如《伤寒论讲义》:本条论述结胸证的主要脉证。结胸证有因误下形成者,也有不因误下而形成者,后者与病人的体质密切相关,本条所述即为后一种情况。“结胸热实",明确指出结胸的性质为“热实";“脉沉而紧心下痛,按之石硬”为结胸的主症,概称之为“结胸三症”,是临床辨证的重要标志。沉主里、主水,紧主邪实、主痛,“脉沉而紧”即为水饮内结而疼痛;水热互结于胸胁,气机阻滞不通,故见“心下痛”;“按之石硬”说明病变部位触之有坚硬、胀满紧张、疼痛拒按之感。
吕英《伤寒一元解》:
1.“伤寒六七日,结胸热实”,未经汗下,直接热化、实化,沉紧脉乃与太阳表浮相对,说明里实。结合“心下痛,按之石鞕者”的症状,此条是典型的大陷胸汤证。
2.临床部分癌症一发现即为胸腹腔多发转移伴大量胸腹水,对于抽取胸腹水后的患者,凡病机符合大陷胸汤证者,可用茯苓、赤芍、白芍组药对治水热气结,同时截断其源头。
——全文完——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