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混久的人才能看清,上下级之间的博弈就是:屁股决定脑袋

屁股坐在什么位子上,就要考虑应该那个位置上的事。上下级之间的立场不可能相同,这是由人性决定,并非由事情决定。 许多人就像在蛛网上的昆虫,明明已经被黏住了,还想着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,所以才挣脱不开。于是拼命的努力,最终能真正逃离不过极个别的人。 由于“动机型认知”,以及权力拥有者的刻意引导,人们总把那些极个别的人当成榜样。 事实上,上下级之间博弈,只是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,随时可能因为外界的因素导致破裂。 图片 01.不可替代性之间的博弈 作为职场人,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,或者可替代成本高,是安身...


屁股坐在什么位子上,就要考虑应该那个位置上的事。上下级之间的立场不可能相同,这是由人性决定,并非由事情决定。

许多人就像在蛛网上的昆虫,明明已经被黏住了,还想着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,所以才挣脱不开。于是拼命的努力,最终能真正逃离不过极个别的人。

由于“动机型认知”,以及权力拥有者的刻意引导,人们总把那些极个别的人当成榜样。

事实上,上下级之间博弈,只是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,随时可能因为外界的因素导致破裂。

图片

01.不可替代性之间的博弈

作为职场人,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,或者可替代成本高,是安身立命的根本,也是获得领导赏识、提携的筹码。

站在员工的角度这样想没错,就像同样是驾驶交通工具,出租车司机更容易被替代,飞行员不容易被替代,看似很合理的说法,不过是妄想罢了。

作为权力拥有者,不可能同时管理出租车司机和飞行员,而是要么管理出租车,要么管理飞行员。

领导的逻辑是:如果这个员工能做的事情,别人都做不了,那么万一他请假,万一跳槽,或者是万一家里有急事,能让工作停下来吗?答案显而易见。

所以,即便暂时不可替代存在,长期的不可替代不可能。哪怕不是为了针对某个人,也会培养自己的备选项。

你以为自己不可替代,手里有活,其实领导早已在暗中培养随时可以替代的人,无论你是否承认,这种现象都存在。这也是职场人经常说的:“教会徒弟饿死师傅。”

提升自己不可替代性,只有一条路让别人一直在追赶。于是形成了“内卷”,结果想必身在其中的职场人应该清楚。

图片

02.所谓“忠诚度”的博弈

领导都很在意,但从来不说的事情,那就是下属的“忠诚度”。无论是对人,还是对公司,作为权力拥有者,谁愿意把资源倾斜给不忠诚的人?

作为下属来讲,如果在领导身上无法获得好处,为什么要“忠诚”?当然是在谁那里能获得更多,更愿意忠诚谁。

所谓的“忠诚度”不过是对自己忠诚,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,所有的人都会先想到自己,然后才是他人。

区别在于权力拥有者手中的筹码更多,有更多的选择权。

领导在试探下属,下属同时也在看预期,当彼此之间达成某种平衡的事情就会向预期的方向发展,达不成也无所谓,不过是彼此再次重新选择。

看似领导占据主动权,实则当有更多诱惑的时候,改换门庭的人也不在少数。

图片

03.到底是服从,还是盲从

领导喜欢“听话”的下属,就像家长也喜欢听话乖巧的孩子一个道理。

下属服从领导没错,但领导会认为只听安排却没自己的想法,那是能力不足。可领导也有自己的视觉盲区,下属有想法了,领导又会觉得不听话。

于是一些聪明的下属会提出自己的想法,然后按照领导的想法去执行,至于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,成熟并不重要,关键是让领导认为自己服从,而不是盲从。

正因为如此,提意见的人不少,但领导占据主导权,还是按照领导想法去做,看似都合理的背后,是上下级之间的博弈。

领导在意对权力掌控,下属就会做出被掌控的样子,至于领导的视觉盲区,只有少数愚蠢的人才会“不听话”的指出,结局不难想象。

图片

04.在获取利益之间的博弈

领导希望降本增效、开源节流,下属想着活少钱多、办公环境好。工资是成本,办公环境提升是成本,对于员工来讲,这才是一份好工作。

在领导的逻辑里:“是我给你提供了平台,你才有发挥价值的空间。”在有能力下属的逻辑中:“是我创造了价值,所以应该分配到更多。”

领导为下属提供了平台,发挥个体价值的空间;实际价值由下属创造,获得也在情理之中。

上下级之间的博弈在于都希望自己利益最大化,由于各自立场导致产生了博弈。

权力拥有者不是为了提供就业机会,是为了让自己收获更多的利益;打工人努力工作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。至于放弃眼前的利益,不过是为了晋升之后,提升获取利益的效率。

所有人的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,对在心里对利益的分配有自己的想法,区别在于主动权在手里罢了。

图片

05.表面是公义,心里是生意

无论上下级之间如何博弈,心里的戏再多,还是要拿出摆在台面上的东西说事。

比如,领导不喜欢这个下属,会说“不符合工作需要,不适合岗位……”,但绝对不会说,我不喜欢这个下属;

下属改换门庭不过是因为利益更多,诱惑更大,会说:“自己不适合,能力不足以胜任,想换个环境挑战一下自己……”,但不会说是因为领导太抠门,给的太少。

“心里的生意”停留在想法中,“表面的公义”才是博弈的手段,谁能把“表面的公义”说的更好,谁就能在这一局中占据先机。

想要看清博弈的真相,不要看大家说什么,而要看实际做了什么,最终获得了什么,失去了什么,谁获利,谁损失,真相就会浮出水面。

图片

写在最后

混迹职场,不仅上下级之间存在博弈,同事之间也存在博弈,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。站在自己立场如果获利更多,那事情就是正确的,如果有损失,就是错误的。事实上,不过是大家各自的立场不同,思维、认知的局限性。没有对错,只有利益分配达到微妙的平衡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